
1905電影網專稿 當重慶十八梯的煙火遇上解放碑的霓虹,一位普通嬢嬢背著背簍穿行其間。她彎腰拾起廢棄的“城市碎片”,在生活的廢墟里,一枝一葉地搭建起屬于自己的詩意“花園”。
一位紀錄片導演,持續(xù)9年陪伴式拍攝,把這段平凡卻燦爛的生活拍成電影,亮相國內外多個知名影展,并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獎最佳紀錄片、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圣喬治獎最佳紀錄片等多項重磅殊榮。
經歷9年拍攝,4年等待,這部紀錄電影《胡阿姨的花園》終于得以與觀眾見面。
在上映前夕,導演潘志琪做客1905電影網《對話》欄目,講述9年間的創(chuàng)作故事——如何透過鏡頭,帶觀眾走進胡阿姨的世界,看見那座在生活褶皺中屹立不倒的“精神花園”。
“這部片子既是胡阿姨的故事,也是每個人如何守護自己內心花園的故事。”潘志琪說,“胡阿姨身上有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的,直面生活的勇氣。”

2010年的重慶之行,成為潘志琪創(chuàng)作生涯的重要節(jié)點。彼時他因參加影像交流展,在朋友帶領下走進了即將啟動舊城改造的十八梯。
“那里的煙火氣息與周邊現(xiàn)代化高樓大廈的反差太大了,仿佛進入了靜止的時空。”潘志琪回憶道,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讓他立刻意識到,這片即將消逝的街區(qū)藏著城市化進程中的生動素材。帶著“這些人將來會去往哪里”的追問,他開始了在十八梯的調研。

最初的兩年,潘志琪將鏡頭對準了街區(qū)里的各色人物:開茶館的老太太、老中醫(yī)、老式錄像廳老板,這些鮮活的形象雖承載著市井記憶,但撐不起他心中想要的表達。
直到2012 年,他偶然“闖”入了胡阿姨的花園。
“琳瑯滿目的廢棄商業(yè)物件,在胡阿姨的‘花園’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像是一場過去與當下的對話,”潘志琪這樣描述初見時的震撼。
穿過這座由“別人眼中的廢物”搭建起的花園,他發(fā)現(xiàn)了隱藏其中的簡樸旅館——常年以幾元錢的極低價格,為生活困難的人提供一處落腳之地。
第一次參觀時,胡阿姨帶著他在旅館的狹窄空間里爬上爬下,無論是各種日常用具,還是墻上掛著的“小心地滑” “小心摔倒”等標識,大多是胡阿姨拾荒所得。
“有時話還沒講完,我已經從樓梯滑了下去”,這種充滿生活質感的場景,讓潘志琪敏銳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獨特性。

跟隨胡阿姨的生活軌跡,看著她背著背簍穿行到繁華的解放碑商圈,又帶著各處撿拾來的“寶貝”返回十八梯的小旅館,這種在新舊空間中的往返穿梭,恰好成為了城市變遷的天然線索。
"她的行動、生活空間、還有與兒子的家庭情感關系,以及她內心的豐富性,突然讓我覺得這個人物足夠支撐起整個故事," 潘志琪說。

這場遲到兩年的相遇,開啟了一段跨越九年的創(chuàng)作緣分,也讓十八梯的變遷故事有了溫暖的注腳。
隨著拍攝深入,胡阿姨的過往漸漸浮出水面,她年輕時曾擔任出納,因替人擔保而背上債務,不得不變賣房產,最終與丈夫離婚,雖然經歷了常人眼中的重重苦難,胡阿姨卻憑著骨子里的韌勁,從未向生活低頭,甚至盡自己所能幫助著同樣生活困頓的人。
潘志琪坦言:“了解到她的過去后,會發(fā)現(xiàn)她的生活其實很難,但她身上的堅韌和樂觀,以及那種最樸實的善意,是特別珍貴的。”

?
“人盡其力,物盡其用”是胡阿姨常掛在嘴邊的話,她總能用一雙勤勞的手和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把“別人眼中的廢物”變成花園里的藝術品,這也是最觸動潘志琪的地方,“她生活中是非常愛美的人,哪怕在收拾垃圾渣渣時,角落里也時常擺著一盆花。”
胡阿姨與兒子少斌之間的復雜細膩的情感拉扯同樣動人,少斌曾評價母親是“最勤勞也最愚蠢的媽媽”,這種夾雜著愛與抱怨的評價,恰恰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樣。在兒子陷入困境時,母親也會用保爾·柯察金的故事激勵他,“一個人的精神不能敗,這樣精神敗了就不得行!”

從不抱怨環(huán)境,在廢墟里建造“花園”,這種從內心生發(fā)而出的強大力量,讓潘志琪在拍攝中時常感到震撼:"跟著胡阿姨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城市的人流里,總覺得她在不停地向前奔跑,那種生命力特別感染人。"
從2012年到2021年,9年時光里,潘志琪一人身兼導演、攝影等多職,以近乎“手工匠人”的專注與執(zhí)著,一點點打磨著這部作品。
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為什么選擇用九年時間拍攝一部紀錄電影?潘志琪坦言既源于自己堅守的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也因題材本身的特殊要求。
“紀錄片不能制造矛盾,需要長時間的持續(xù)觀察,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生活,”潘志琪說到,“而且時代變化的主題需要一定的時間跨度,才能構建起敘事的底色。”
9年拍攝,積累了約16T的素材,7、800百個小時的影像記錄,也讓剪輯階段的取舍變得格外艱難。潘志琪與剪輯指導徐小明反復推敲,在海量素材中梳理出清晰脈絡:“花園的變遷、母子的親情,這兩條線貫穿始終。”
同時,他堅持求實克制的剪輯風格,不刻意煽情或主題先行,“一切故事都在生活里,跟著鏡頭走進他們的世界就夠了”。
帶著《胡阿姨的花園》,潘志琪走過了多個國際影展,也收獲了來自不同國家觀眾的反饋,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理解胡阿姨的故事沒有國界的限制——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被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所感染。
有一位俄羅斯觀眾對胡阿姨背著恐龍蛋出場的鏡頭印象很深,她激動地說:“在我們的文化里,她就是一位天馬行空的街頭藝術家。”

2023 年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首映前,潘志琪特意轉機重慶,在胡阿姨母子居住公租房里,用電視播放了成片。這是母子倆第一次回看自己九年的生活影像,"他們時而開心,時而沉思,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自己的故事,情緒是復雜的。" 而一旁的潘志琪,也悄悄舉起了相機。
影片最后,搬離十八梯的胡阿姨,在公租房里重新建起了自己的花園,這是拍攝過程的意料之外,也成為故事最好的“結尾”。
正如胡阿姨所說"被遺棄的都能活",她的精神花園從未因空間變遷而枯萎。當十八梯的舊貌被新顏取代,胡阿姨的花園也從廢墟中遷徙,繼續(xù)保持著生長的姿態(tài)。

"時代向前的力量不可抵擋,但胡阿姨的堅韌恰恰是身處變化中的我們需要的勇氣。" 在潘志琪看來,胡阿姨的故事本質上是每個人的故事:"這部片子講的不僅是一座物理花園,更是每個人如何守護自己心中的精神園地。"
就在上映前,少斌在電話里告訴潘志琪,胡阿姨一切都好,只是歲數(shù)大了腿腳不那么靈活。但她的花園,還在朝著陽光,向上生長。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