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一場意料之外的狂歡
時間:2007.08.16
來源:M1905 作者:未知
今年夏天真是哈利波特迷的狂歡之夏:七月,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最后一集《哈利波特與死圣》隆重推出;一個月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第五集《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也勝利登場。當然,一個大受歡迎的系列的正式終結,不免讓人在興奮之余略有失落感,好在還有電影,給我們更多的幻想與指望。
《鳳凰社》的原著公認為《哈利波特》系列中最為沉悶壓抑的一部,讀來幾乎郁結在胸,意外的是,電影的氣氛卻有很大不同,更加輕松而頗具娛樂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比原著與上下兩集的銜接更加協(xié)調。原本抱著被郁悶死的心理準備坐進電影院的我,甚至在片名出現,熟悉的主題音樂響起的一瞬,立即感受到了“星戰(zhàn)”迷們在看到每集片頭第一幕,那個標志性的斜拉字幕時的喜悅:那意味著,老朋友又來了,又一場狂歡開始了。
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是全然新鮮:丹尼爾,我們的小哈利,回來了,他又長大了好多,已經不是我們初見時那個圓圓臉的可愛小男孩,但是仿佛上天眷顧,他在其他同齡演員中始終是變化不太明顯的一個,個子沒有過高,身材沒有走形,尤其那雙眼睛,依然保持著孩童的清澈與純真?!而P凰社》中的哈利波特,個性也成長了許多,開始了青春期的叛逆與獨有的煩惱,但是電影中并沒有太深刻地挖掘這些煩惱,他的倔強,莽撞和偶爾的急躁,都很有分寸,讓觀眾容易接受。他在這一集里,是一個明顯地邁入成熟的大男孩,已經能夠率領他的團隊面對敵人,雖然他仍然有他的稚嫩,間接地導致了唯一一位親人的離開。
或許是因為電影能夠表達的內容實在有限吧,不能深入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羅恩和赫敏做級長、魁地奇比賽等段落都被刪除,連斯內普傳遞消息使鳳凰社及時趕到魔法部挽救哈利這樣的重要情節(jié)都沒有交代,烏姆里奇攻破鄧不利多軍竟然以炸開墻壁這樣不合魔法世界規(guī)則的場面出現,還有,哈利對張秋與金妮兩個人的愛情變遷,在這樣一部以講故事,以眩目特技為主的影片里,并沒有給予細膩的刻劃:哈利與張秋的初戀,被改編為以張秋服了吐真劑之后出賣鄧不利多軍而終結;對金妮的好感,則是完全沒有描寫,只有金妮在鄧不利多軍訓練時的出色表現,略微暗示了一下這個小姑娘的不同尋常。哈利與鄧不利多之間的情感,是一條非常復雜的線索,在看到電影之前,幾乎讓人擔心怎樣才能準確地描述,但是影片之中,也只是以鄧不利多一句“我以為讓你遠離我就可以減少危險”做了簡短的解釋。
但是作為電影,一種與文字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哈利波特之鳳凰社》在對原著做出濃縮和改編的同時,也非常充分地發(fā)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烏姆里奇在霍格沃茲橫行霸道的情節(jié),電影中不是逐一鋪排,而是設計為音樂伴奏下的快節(jié)奏剪切,簡潔而詼諧地表達了這位“高級調查官”的丑態(tài)。弗雷德與喬治兄弟的瀟灑退學,是原著中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個片段,片中也做了著力刻劃,佐以壯麗的配樂和目不暇接的燦爛煙花,直把這一幕渲染得一如一個輝煌的慶典。片尾鳳凰社與食死徒大戰(zhàn)一場,拍得氣勢磅礴,手法干凈利落,雜而不亂,有別于小哈利們的幼稚魔咒而展示了成熟絢爛的魔咒世界,也為影片營造了高潮。全片看下來幾乎是毫無冷場,精彩迭出的段落,令人在兩個多小時觀影過后依然有意猶未盡之感。好萊塢全球第一的CG制作水準在這部電影中又一次得到了充分體現,影片從頭至尾洋溢著逼真的魔法氛圍,幾乎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特技效果,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夜騏、攝魂怪、馬人、精靈等等全都栩栩如生。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哈利波特》之生逢其時:這一類電影的成功,缺乏了技術的支持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看看《指環(huán)王》誕生多少年才成功搬上銀幕,而我們那想象力毫不遜色的巨著《西游記》,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充分體現原著魅力的影視版本。
當然,編導的智慧和演員的演繹,在電影事業(yè)中永遠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曾有人說,《哈利波特》選成年演員時,就像給英國知名演員點名一樣,此言不虛?!豆ㄌ亍分械男⊙輪T頗有稚嫩之處,主要還是以本色奪人,但是幾位成年演員扮演的配角,真是幾乎個個精妙,可圈可點。加里奧德曼扮演的小天狼星在本片中是最后一次登場,他的死不知引發(fā)了多少哈利波特迷的傷感、悲痛甚至怨憤,其實加里奧德曼本人比小天狼星老太多了,但是依然充分表達出這個浪子的瀟灑,不羈,優(yōu)雅,高貴,一顰一笑令人著迷,最終在決戰(zhàn)中倒下的時候,真讓人有扼腕痛惜之感,更讓人對哈利成年后居然忘了用教父的名字給孩子命名而忿忿不平。據我個人看來,若不是作者羅琳堅持要求演員必須是英國籍,在小天狼星這個角色上能與加里奧德曼一拼高下的可能還有一位強尼戴普,這位慣演不羈浪子的優(yōu)秀影人,會如何演繹這個萬眾矚目的角色,也真是很引人遐想呢。
再說另一個重要角色斯內普,恐怕就是除了艾倫里克曼不做第二人想了,他在《鳳凰社》這一集中登場不多,但是照舊全身是戲,言行舉止充滿個性,尤其是往往以一個極端冷漠的表情帶出強烈的幽默感,例如全場觀眾笑得最厲害的那句“不明白”,真是令人嘆為觀止。聯(lián)想到剛剛出版的《哈利波特之死圣》大結局,斯內普教授壯烈犧牲的那一幕,如果依然保證艾倫里克曼來演繹,一定堪稱經典,但是這個“如果”有多大可能性能實現呢,等到《死圣》拍成電影的時候,艾倫里克曼都快七十了吧……不過也難說,如今的艾倫里克曼以六十歲高齡扮演一個四十左右歲的中年人,也幾乎是毫無破綻呢。
海格和麥格等幾位教授的演繹,也都是一如既往地出色,扮演特里勞妮教授的艾瑪湯普森不愧是英國才女級演員,寥寥幾個鏡頭,也依舊那么傳神,那個虛怯,軟弱,又頗為神經質的占卜學教授,簡直是躍然銀幕之上。伏地魔、盧修斯馬爾福等幾個反角,都延續(xù)了前幾集的精彩表演。令人略感失望的反而是我們的重量級人物,鄧不利多大校長,我個人始終覺得邁克爾甘本不如前兩集的理查德哈里斯,這位“繼任”校長氣質不夠優(yōu)雅,風度不夠沉穩(wěn),舉止不夠大方,神情不夠威嚴,他可能比理查德哈里斯更接近一些原著中那位稍有些“無厘頭”的鄧不利多,但是鄧不利多更加突出的特點,那份于無聲處籠罩全場的氣勢,令人信賴、向往和寧靜的力量,在他身上不大看得出來。本集《鳳凰社》中魔法部審判哈利波特一幕,鄧不利多突然以證人身份出現,本來應該是何等震撼的場面,但是邁克爾甘本的表現,嘆,真是讓人更加懷念已在天堂安居的理查德哈里斯。
這樣的生死更迭,新老交替,也是人生中至為普通的現象之一吧。就算在《哈利波特》原著中,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伴隨我們到終點呢,君不見海德薇去了,多比去了,瘋眼漢去了,盧平去了,唐克斯去了,最最可愛的韋斯萊家雙胞胎,也永遠不能在一起了……到下一集《哈利波特》電影中,又不知誰會離開我們了:電影拍攝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演員成長的速度,老演員們越來越老,扮演相同的角色越來越勉為其難;小演員們迅速長大,越來越難以掩飾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我們的哈利,我們的羅恩,我們的赫敏,是否能夠陪我們走到最后呢?
或許,這也是《哈利波特》的獨特魅力吧,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都與我們一起成長,不斷給我們以期盼和幻想,驚喜或失望,那個頭上長著傷疤的小男孩,已經成為無數人生命中的伙伴,他的生動真實,使電影和原著都變成了載體,換不換演員并不重要,他的夢想與奮斗,只與我們的心靈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