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耳朵 青年電影學者,只記今朝笑 今年,時光君嘗試了不少新的欄目與內容,大部分收獲了不錯的效果。這個全新專欄【電影+】,讓我們從電影出發(fā),也不止于電影。小說、游戲、二次元、主題樂園、甚至元宇宙前景,或許都會是話題之一。今天,我們想聊聊位于日本,本月剛剛開園的吉卜力公園。
吉卜力工作室備受期待的主題公園——吉卜力公園,11月1日終于開放了。
公園以電影中描繪的地點為基礎,以富有想象力的建筑和花園為特色。它位于日本愛知縣永手市的2005年世博會舊址EXPO公園內。

據(jù)了解,公園五大區(qū)中的吉卜力大倉庫、龍貓之森、青春之丘會已經(jīng)開放,而幽靈之里、魔女之谷將會在明年開放!
開園當天,當記者在介紹公園時,背景畫面中突然閃現(xiàn)了一個大家熟悉的身影。

別激動,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這只是粉絲假扮的宮崎駿老爺子。
其實,宮崎駿本人和他的老搭檔鈴木敏夫,都親自手繪了宣傳圖,慶祝公園開園。

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吉卜力公園到底是個怎樣的奇妙世界?
開啟魔幻旅程
走進吉卜力公園,好像走進了一個古老的故事,所有帶點小冒險精神但最后化險為夷的故事,都是這樣開頭的。
似乎有一個蒼老的聲音突然出現(xiàn),在你的耳邊開始旁白。那些印刻于心的電影畫面,慢慢變成眼前真實的世界。

剛剛開幕的吉卜力公園,一共分有五個區(qū)域。
四個區(qū)域以吉卜力動畫為主題建造,其中青春之丘和龍貓之森已經(jīng)完成開放,它們圍繞著一個中心——吉卜力大倉庫,也已經(jīng)完成開放。
說是大倉庫,更像是一個集中的展覽館,但它又不同于已經(jīng)成名多年的吉卜力美術館。
要進入大倉庫,先得歷經(jīng)一小段頗具儀式感的旅程,走進如同《千與千尋》中會出現(xiàn)的塔樓一般的電梯塔。

出了電梯,就已經(jīng)進入了吉卜力的奇幻世界之中。
初來乍到這個世界,似乎覺得一切還有些混亂。剛剛進入吉卜力大倉庫所看到的畫面,正好映襯了初來乍到時心中的小慌亂。

前面是色彩繽紛的中央階梯,上面懸著《天空之城》里的飛船,飛船的漿不斷劃動,我們到底要往哪走呢?
站在這個核心區(qū)域,感覺四周是被拼接縫合在一起的,如同是現(xiàn)實與虛擬世界的接口,在混亂與糅合中,又能感受到已經(jīng)進入到一種全新的秩序中。
如何選擇自己前行的路,好像也是吉卜力動畫作品拋給我們的一個問題。

尤其在動畫世界里展開的魔幻旅程,每一步都充滿了令人好奇的新鮮與絢麗。可是沉浸在奇幻之中,反而像是一種迷失。
久而久之,就會像《千與千尋》的白龍一般,忘卻自己的名字,再想起時也找不到回頭的路。

要真正走進吉卜力的世界,似乎也是需要撥開看似低齡童真的故事表象,才能通向內核深層次的隱喻。
我們將從哪個方向開啟這次旅程,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我們以何種角度進入那些故事。
我們是什么樣的人,會選擇什么樣的路,也就會從中得到什么樣的收獲。
隱藏巧思的設計
當然,放下這些沉重的思考,輕松一點就是先踏上吉卜力公園由144種顏色、20萬片瓷磚裝飾成的中央階梯。

在這里隱藏了三個《千與千尋》中的灰塵精靈,設計師說其中兩個是按照孩童視角設計的,只有把自己放在孩童的位置才能找到。
而剩下一個,是他真正想要隱藏起來的。

三個灰塵精靈的位置,并非文字可以指示,不然就寫成了藏寶圖上附贈的劣質藏頭詩,只有身臨其境去尋找,才能體會設計者留給游客的樂趣。
吉卜力大倉庫也如同一個多元宇宙,把吉卜力動畫世界里的招牌場景融合在這個空間之內。
融合的方式,也是多層次的,而非單一的仿制。

好像突然眼前就打開通往另一個宇宙的入口,像是《天空之城》里與森林融為一體的機器人士兵,突然就出現(xiàn)在路口。

等比的制作,還用了真實的植物裝飾,雖然只是小小一角,但走進去已經(jīng)如同到達另一個世界。
公園整體的設計理念,不是一比一還原那么簡單,而是打破人心本能的懷疑精神。
設計者要想辦法讓人放下戒備,全身心投入其中,進入故事,享受旅程。
復原動畫場景,就是必然存在的一環(huán),大多數(shù)游客也是沖著這種沉浸感體驗來到這里。

在這里著重復原的一部動畫作品,是《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選擇這部動畫作為重點復原對象,大概因為本來阿莉埃蒂一家就是住在人家房子的隔板里,放在吉卜力大倉庫里有天然的“地利”。

在大倉庫逛的有些乏味的時候,忽然進入走進它們的世界,感受到一種與其他部分完全不同的童話質感,是一種“天時”。
每個人也如同自動變小一樣,或說把自己的心態(tài)調整成小人國子民,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人和”。
這個場景經(jīng)過精心設計,比人還高的綠葉上,垂著一顆碩大的水珠,這顆水珠似乎就在提醒游客,“你已經(jīng)變小了”。

大與小本就是一種參照物體驗,超出正常認知的大,會讓人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變小。
這種變小是物理基礎上的,身體的小,但同時想要驅除的是心靈的“大”。
另外一個很值得一提的復原,是湯婆婆的館長室。

她是代替宮崎駿監(jiān)督大家,在這個世界里,不要想著外面的事情。
湯婆婆的頭發(fā)都是一根一根植上去的,衣服也是額外設計給她穿上的。
雖然她是一個造型夸張到不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人,但也努力通過這類細節(jié)達到逼真的效果。

或許當吉卜力公園的員工想到她,都不敢松懈自己的工作了。
如果游客餓了,可以吃到《起風了》里的牛奶和西伯利亞蛋糕,蜂蜜蛋糕夾著紅豆餡。

除了常見的米飯搭配,也就是吉卜力飯,其他食物選擇頗有《天空之城》里飛行員的特色。
因為在駕駛飛機的時候只能單手吃飯,所以基本都是三明治、披薩這類手拿食物。

當然公園里最貼心的設計,莫過于考慮到了如今游客們的打卡心理,專門設計了一個區(qū)域有13個作品里14個著名場面,可以走進去模仿動畫角色拍照。
比如跟無臉男坐列車,走進《龍貓》里的貓貓巴士,或是跟波妞一起逐浪。其中最有趣的一個,是和貍貓們制定作戰(zhàn)計劃。

既然叫大倉庫,它確實也真正有倉庫的功效。
有一個燈光灰暗的區(qū)域,大喇叭反復喊著禁止明火,這里堆放了很多模型展品,是過去展覽制作,因為沒有地方儲存放在了這里。
某種程度上,有點像《頭腦特工隊》里用動畫場景展現(xiàn)的大腦中放遺忘記憶的角落,這里全都是我們可能一瞬間想不起的吉卜力回憶。
《龍貓》的設定是只有一定年紀的小孩才能看到它,所以公園里跟《龍貓》相關的場所,都是兒童限定區(qū)域。
大倉庫里的龍貓巴士就只有兒童能上,龍貓之森里的龍貓塔臺也是。

龍貓之森是一塊原始自然的森林,宮崎駿的很多作品都是環(huán)保主題,所以在設計這個區(qū)域的時候,也保留了他的環(huán)保理念。
他希望游客漫游森林,天然呈現(xiàn)出一種沉浸感。比起畫作里的森林,這一片靜謐才是真正的寧靜以致遠。
青春之丘的核心場景,來自《側耳傾聽》的地球屋。

上一層是貓伯爵的商店,有著那個著名的時鐘,到了準點,會像動畫里一樣打開,里面有小矮人在勞作。
樓下是小提琴工坊,與上面的氣味都不同,充滿了木頭和油漆的味道,用氣味制造沉浸感。
宮崎吾朗說,希望大家在夕陽和夜晚來到電梯塔和地球屋,那時候景色更好。

就像《千與千尋》一般,夜幕降臨后,看似廢墟的城邑才會煥發(fā)生機。夜色和燈光的輔助,的確讓這些建筑蒙上一層夢的質感。
可惜到了夜幕低垂時刻,正是我們需要與公園告別歸家之際。

回望最后一眼,卻是最置身幻境的一刻。這樣的設計,似乎更具深意。
留在公園中所享受到的沉浸,不過是公園的設計帶來的種種假象。
當游客最后凝望留存心中的畫面,才是比任何周邊和照片更值得帶走的。

它好似在提醒我們,現(xiàn)實世界的確充滿憂慮、煩惱,各種瑣碎的事情圍繞,但在混亂中仍有一個永恒的畫面,是不可觸犯的恬靜與美好。
那個世界如同一個鏡像,眼前是吉卜力公園,其實真正所在,是映射于我們自己內心深處。
( 文章首發(fā)于 萬達電影APP-「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