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電影網(wǎng)專稿 端午佳期賽舟忙,包粽放歌總相宜。龍舟池中,千余青年乘風競技;斗陣行列,萬般民俗百花爭艷。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同心同行心靈相契,海峽兩岸割舍不斷的情誼,深情印刻于廈門盛夏的碧水藍天。
6月2日至3日,“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在福建廈門舉辦。對于活動全程,電影頻道聯(lián)合廈門廣電開展為期兩天、近20小時的融媒體直播,聯(lián)動電影頻道融媒體平臺、中央主要媒體所屬新媒體平臺及主要新媒體商業(yè)平臺等近100家媒體平臺同步直播。
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瑤淼與廈門廣電主持人雄志、禹霏坐鎮(zhèn)主直播間,外景主持人是電影頻道主持人郭瑋、金澤。從預(yù)賽到總決賽,龍舟賽事全程直播,對話包括冠軍隊伍在內(nèi)的參賽選手,傾聽兩岸健兒交流同舟共濟心聲;從龍舟文化到端午民俗,中華非遺一網(wǎng)打盡,探秘兩岸非遺傳承人,“龍舟斗陣行”匠心守護。除兩岸專家學者之外,白鹿、蔡卓妍、郭曉東、吉娜·愛麗絲、李晨、李汶翰、李孝謙、李亞男、梁靜、林允、劉畊宏、歐陽娜娜、任賢齊、萬茜、王一博、王祖藍、武大靖、吳宣儀、薛凱琪、姚晨、鐘楚曦、鐘欣潼等電影人、音樂人、體育人連線做客直播間,暢聊各自端午記憶,與全網(wǎng)觀眾云上同賞精彩賽事。
|  | 
| 直播間主持人 |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龍舟賽出兩岸青年風采
“冠軍,是靠汗水換來的。”賽龍舟總決賽后,同時拔得頭籌的集美街道男女兩隊代表在電影頻道直播間發(fā)出幸福的感慨。
|  | 
| 集美街道龍舟隊代表 | 
本次在廈門市集美區(qū)龍舟池舉行的龍舟比賽,共吸引兩岸千余選手、共41支隊伍參賽,其中臺胞隊伍達17支。在大眾熟悉的300米直道賽外,還有緊張刺激的龍舟拔河公開賽,勝負往往就決于分秒之間。
|  | 
| 龍舟賽現(xiàn)場 | 
|  | 
| 龍舟拔河賽現(xiàn)場 | 
對于賽龍舟這項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民俗活動,多位做客直播間的專家從不同角度給出精妙解讀,令廣大直播網(wǎng)友對于文化傳統(tǒng)及競賽規(guī)則有了全面了解。
為何參賽隊伍搭乘的龍舟,與我們腦海中龍頭高昂的版本不一樣呢?據(jù)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黃錫源介紹,閩南龍舟更像“魚”,沒有高昂龍頭的梭形船身對于閩南人民而言更穩(wěn)更快,也更適合競賽。
賽龍舟的秘訣,則由中國龍舟協(xié)會龍舟國際級裁判李凌娓娓道來。從兩項賽事的獲勝晉級規(guī)則,到各支隊伍的戰(zhàn)術(shù)搭配,深耕龍舟競賽三十余年的她解說得深入淺出,令很多網(wǎng)友了解到鼓手、劃手、舵手等不同分工,將龍舟健兒風采更為專業(yè)而全面地呈現(xiàn)。
|  | 
| 李凌(右二)黃錫源(右一) | 
在冠軍隊伍——集美街道龍舟女隊中,擔任鼓手的妹妹年僅13歲,首次參賽便隨隊拿到含金量十足的女子組總冠軍。雖然被領(lǐng)隊笑言“占了體重輕的小便宜”,但她將“把節(jié)奏敲好”這件“小事”做好的決心卻令人欽佩。
盡管未能捧得總冠軍桂冠,但參賽的17支臺胞隊伍仍然賽出自信風采。他們中有游學祖國大陸的臺生,也不乏在廈門旅居工作者。相同的語言、生活習慣及對龍舟文化共同的熱愛,是他們沖上賽道的最大動力。
|  | 
| 直擊賽事 | 
透過直播鏡頭,取得滿意名次的臺胞隊伍——廈門成功青年隊振臂高呼“兩岸青年,成功有我”。“第一次來大陸參與到龍舟賽,非常贊!大家都非常拼、非常努力,我們每一次都是和自己競爭,剛剛也取得了自己的最佳成績。”
獲得女子組第五名的廈門臺協(xié)廈大臺青聯(lián)隊,選手們的隊服上都寫著“兩岸一起,全力以赴”八個字。臺胞劃手瑪莎賽后激動表示,“我們隊是臺灣和大陸的青年一起,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用全力向前劃。”翔安臺之緣龍舟隊的臺胞鼓手陳圣原,更在比賽中穿上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漢服。“龍舟賽本就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展示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  | 
| 臺胞鼓手陳圣原身著漢服 | 
同舟共濟,同根同源
非遺串聯(lián)文化交流詩篇
“一點龍眼,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二點天庭,吉星高照,兩岸和平;三點龍鼻,社會和諧,萬家幸福;四點口利,五福臨門,大吉大利;五點龍角,祝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圓滿成功。”
賽龍舟總決賽開賽前,“點睛儀式”率先在端午清晨開啟。畫龍點睛的每一“點”,都飽含利國利民的美好寓意,而這一“點”都不能少的傳統(tǒng)民俗,更見證著海峽兩岸文化同根的深厚聯(lián)結(jié)。
|  | 
| 點睛儀式 | 
端午時節(jié),全國各地都在舉辦龍舟賽事,臺北也不例外。據(jù)臺北市立大學陳雨霖老師在直播中介紹,很多參賽龍舟都由臺灣龍舟工藝師傅劉清正親手打造。透過直播連線畫面,曾在世界多地制作170余艘龍舟的劉清正,與方莊龍舟非遺傳承人方紹晃隔空“拼”出一條龍舟,寓意兩岸龍舟文化的緊密聯(lián)結(jié),也為賽場上的兩岸龍舟健兒送上美好祝福。
|  | 
| 兩岸拼龍舟 | 
而廈門之所以將龍舟運動發(fā)揚光大,與先后創(chuàng)辦集美大學和廈門大學的愛國華僑陳嘉庚有著密切聯(lián)系。直播走進陳嘉庚紀念館,回溯陳嘉庚先生變古語“別舲舳”為集美“龍舟池里賽龍舟”的非凡歷程。
圍繞賽事主體,“龍舟斗陣行”系列活動也在廈門同步展開,包括民俗游園會、古禮端午互動、兩岸包粽子大賽、兩岸青少年詩歌會、閩南童謠表演、傳統(tǒng)祭祀大典、閩南曲藝展示等文化品類。
“斗陣”,在閩南語中意為“在一起”。跟隨熱情的廈門市民,電影頻道主持人郭瑋深入非遺手藝市集探秘,體驗有1700多年歷史的棕編,也嘗試分“艾”、點紅、系五彩繩等富有廈門本土特色的端午習俗。
|  | 
| 主持人郭瑋體驗分艾、點紅等端午民俗 | 
直播間內(nèi),更有多組非遺傳承人先后展示閩南地區(qū)的非遺技藝。端午香包、五色茶香氣怡人,剪紙、影雕美輪美奐,南音吟唱余音繞梁……眾多非遺技藝現(xiàn)場展示,令觀眾直觀感受非遺文化之美。對于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守護神——媽祖,廈航空乘講述著為媽祖辦理登機牌、護其“坐飛機”下南洋的傳奇經(jīng)歷,更深刻映照出兩岸同根的情感紐帶。
|  | 
| 非遺剪紙體驗 | 
端午憶趣,云上共賞
各界明星分享節(jié)慶感悟
說起媽祖文化,著名演員、歌手任賢齊可謂體會最深。2014年,他曾自掏腰包,跟隨媽祖繞境盛況拍攝紀錄片《媽祖迺臺灣》,積極弘揚這項非遺瑰寶。一段音頻中,他將自己成長路上與媽祖文化的親密聯(lián)結(jié)講得生動而真摯。
|  | 
| 任賢齊拍攝紀錄片《媽祖迺臺灣》 | 
與閩南及端午相關(guān)的非遺文化,向來是我國影視作品的題材來源。講述媽祖文化的紀錄電影《媽祖迺臺灣》、電視劇《媽祖》,描繪端午習俗的電影《邊城》《青蛇》《白蛇傳·情》、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以賽龍舟為主題的電影《激浪青春》《逆流大叔》……直播中的片花放映,令觀眾直觀感受傳統(tǒng)民俗,也吸引著眾多電影人、音樂人、體育人分享各自的端午記憶。
|  | 
| 《白蛇傳·情》 | 
熱愛媽祖文化的任賢齊,其農(nóng)歷生日就在端午這一天。“所以我很少吃生日蛋糕,因為吃到媽媽親手包的粽子,又幸福又吉利,還可以吃到媽媽滿滿的愛。”
甜粽還是咸粽?每年端午都難倒全網(wǎng)的問題,在文體明星這里也各有不同答案。大家喜愛的冬奧冠軍武大靖,透過直播“坦白”從未吃過咸粽,等待網(wǎng)友支招口味。家鄉(xiāng)就在福建的電影人梁靜,卻也更偏愛北方口味的甜粽,尤其喜歡沒有餡料、清香滿滿的素粽。而生長在江南的演員萬茜與白鹿,也紛紛懷念兒時蘸著白糖吃堿水粽的簡單快樂。
|  | 
| 武大靖 | 
咸粽的擁躉,則更多來自南方。臺灣青年演員歐陽娜娜最愛咸蛋黃肉粽,香港演員、歌手薛凱琪喜歡肉粽蘸著醬油吃,家在海南的青年演員吳宣儀人生包的第一個粽子就是肉粽,而作為地道廣東人的演員鐘楚曦則將咸肉粽的口感形容得極具畫面感——“軟糯咸香,肥而不膩,一口咬下去滿嘴油潤甘香!”
|  | 
| 歐陽娜娜 | 
|  | 
| 吳宣儀 | 
曾在綜藝節(jié)目中親身體驗劃龍舟運動的演員王祖藍、李晨等,分享著運動的高強度與競技的刺激感,“是一項團結(jié)拼搏、熱血而永不言棄的運動。”這項運動的精神內(nèi)核,也深深感動著青年演員王一博,“通力合作、敢為人先、力爭上游、永不放棄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是我認同并一直追求的。”
賽道有終點,兩岸交流情誼不斷;名次有先后,同胞共進目標不移。龍舟賽道奮勇爭先,非遺文化余韻悠長,“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電影頻道聯(lián)合廈門廣電融媒體直播呈現(xiàn)的佳節(jié)盛景,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禮贊。
此外,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還聯(lián)合騰訊推出新媒體互動產(chǎn)品《龍騰虎躍——一水同舟向未來》,邀請廣大網(wǎng)友邊看直播邊在線上體驗劃龍舟,弘揚傳統(tǒng)文化,閱讀量達到1100萬,吸引了全球15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華人參與。
[1905電影網(wǎng)]獨家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