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它總被說成是日薄西山。
但你看這份成績單
9.3《尋人記》,9.3《世界零距離》,9.5《長命百二歲》。
沒錯,就是那個我們熟悉的TVB。
雖然如今電視劇的產能已不復當年,旗下藝人紛紛出走,但是憑借異軍突起的綜藝,再次展現(xiàn)了老牌的實力。
沒大牌,沒流量。
有溫情,有真心。
是時候來夸夸這檔新節(jié)目了——
這么遠,那么近

所謂東晟出品,必屬精品。
這幾檔節(jié)目的寶藏主持人——方東昇。
什么話題到他這里,他總能用特別的智慧和共情,給你聊出新意來。
《這么遠,那么近》對準了一個城市共同的問題——
通勤。
你幾點出門上班?
路上花多長時間?
每天的通勤成本是多少?
這些問題,好像老生常談,但又好像沒有節(jié)目,認真地來關注過。
現(xiàn)在,該打開視野,換個角度來看。
從最原始的“11路公交”,到私家車、出租車、公交大巴、地鐵、飛機乃至太空飛船……
《這么遠,那么近》每一種你能想到的出行方式都調研了。
看看。
到底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合理,什么又是向往的生活。
01
車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你也繞不出
這檔綜藝的目的地,就是尋訪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行路難”之城。
第一個你想到哪?
《這么遠,那么近》要提名8D魔幻城市,重慶。
重慶的路網,仿佛是一個從天上掉落人間的巨型puzzle。
來這座網紅城市,5天調研,3天都在迷路。
-你今天迷路了嗎
-請問我們在重慶 哪天沒有迷路

看表情,是深深的無奈。
但在節(jié)目里,采訪到的普通游客、導游,本地的司機,甚至是在當?shù)睾芏嗄甑睦现貞c人。
如果不注意,也會弄不清楚自己在哪。
-他搞不清楚東西南北
-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在幾樓
-不知道自己在路上還是在橋上

讓方東昇這樣沖著“重慶森林”的名頭來到重慶的香港人。
以為是走進重慶森林,其實是走進——
“重慶石屎森林”。

△ 石屎,粵語里是水泥的意思
背后的原因,其實所有人都非常清楚。
兩個字:山城。

當城市依山而建,同樣的高度,一個十五樓住戶的窗外,可能是一條新馬路。
而為了方便居民溝通,重慶又在不同高度的樓房之間修建了各種連接通道,所以出現(xiàn)了特有的公共道路從大樓內外穿梭的情況。
讓整個城市變得格外魔幻。

尤其是使用導航的時候——
找一家路邊的便利店,它可能出現(xiàn)在這棟樓的十層,也可能在這棟樓的一層。
而這個問題,對于開車司機來說,更加痛苦:


大名鼎鼎的黃桷灣立交,連通八個方向,高達五層,共有20條匝道,稱得上是全國最復雜的立交橋之一。
錯過一個路口,就是重慶一日游。


而最重要的問題是,司機們信賴的導航,也幾乎拿它沒轍,只能投降。
原因,還是山城。


因此,當方東昇采訪重慶本地人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說出這句順口溜:
房如積木順山蓋,開車沒有走路快。
在史詩級難度的關卡中生活,是不是都很糟心?
還真不是。
因為魔幻的交通,重慶也吃上了“賽博紅利”——
世界第三深的紅土地站,90多米,相當于31層,下樓要走五分十三秒。
1.16公里的過江索道,被稱為山城空中巴士,直接連通了大江兩岸。
都被當?shù)芈糜尾块T直接做成了宣傳廣告。



但最厲害的,還是著名的網紅景點李子壩站,每天能夠吸引無數(shù)游客前來打卡拍照。

這種奇葩的設計,看上去很新鮮,但住起來真的不擾民嗎?
《這么遠,那么近》馬上用數(shù)據(jù)說話:
當列車穿過時,樓上民宿里的聲音,和圖書館內的分貝差不多。

還找來了這個站設計師解釋原因。

現(xiàn)代技術的進步,已經可以讓看起來相悖的需求,兩全其美。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xiàn)在停車場的問題上,同樣讓人大開眼界。
作為堵車的重要原因,整個重慶,面臨17萬個停車位短缺。
但重慶人卻發(fā)揮了想象力的極致,設計了各種新式的停車場。
比如斜泊、“咖啡杯”、“摩天輪”,既先進又便宜。



山重水遠的,是地理地貌,自然環(huán)境。
近,則是溝通了我們彼此的各種交通手段。
遠和近的反差,在重慶這個城市顯得特別有趣。
02
地上本來有路
走的人多了,路都快沒了
如果說重慶的路,是被上天掰彎的。
那么曼谷的路,就是“我想不通”。
它被稱作“世界堵城”。
堵到連泰國總理都一度想遷都來改變。普通人為了不堵,只能每天5點多起床趕路,每天都是打工人的悲劇。


它在“堵車”上最有名的事件,是把曼谷的警察都逼成了婦產科大夫。
因為塞車,孕婦經常會不得不在車上分娩,逼得被求助的警察們,不得不統(tǒng)一進行婦產科的相關培訓,以備不時之需。
據(jù)統(tǒng)計,過去25年有3000名孕婦在交通警察的協(xié)助下保住了性命。
在曼谷,不會接生的警察,不是好大夫。
奇葩吧。
但更奇葩的還在后邊。
《這么遠,那么近》探討了曼谷之所以這么堵一個重要原因。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泰國,學車基本只需要十個小時。

考駕照,只需要一周。
甚至當天就可以拿。
省下來的時間,被另外的方式償還了——
泰國交通安全事故也總是居高不下,每年因此死亡約23000人,比戰(zhàn)爭死亡人數(shù)都要多。
可泰國人的心態(tài)卻很佛,他們認為信佛能夠躲過一劫。
方東昇無奈嘆氣:神仙難救。

同樣的事情,還發(fā)生在不遠的巴基斯坦,一個比泰國還要糟糕的地方。
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有1500萬人。
車多、人多、塵多,司機的牢騷多。

在這里,車不一定是真車,但馬路上是真有馬。
不僅有馬,還有驢,有駱駝。
如果說泰國的交通問題是制度問題,那巴基斯坦的交通問題就是經濟問題。
泰國人至少還買車,學駕照,在巴基斯坦,大部分情況是,一輛可以載人的三輪車,都可以是父子相傳,養(yǎng)家糊口的唯一生計。
百姓是肉眼可見的窮困。
在這里,談交通很奢侈,但過馬路卻是個實實在在的生死游戲——
車禍特別多,但很少找警察,通常私了。

仿佛是為了證明這一點,就在方東昇他們節(jié)目拍攝檔口,親身經歷了一場車禍,司機追尾了一輛軍車,當場被迫賠出了幾個月的工錢。

生猛吧?
在這種無政府路況中,誕生了一個神奇的互助組織。
靠民眾捐款運營,然后給民眾提供義務救助的edhi基金會。
在這里,哪里發(fā)生了傷亡,有人需要救助,給他們打電話,司機就會開著一輛破面包車迅速趕到,把人送去救治。
出事不打110&120,就找edhi基金會。
在巴基斯坦,edhi基金會的認可度,比政府和警察都高。

交通好像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普遍問題。
發(fā)達國家是不是就高枕無憂呢?
來看世界上最堵的城市——
洛杉磯。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極其發(fā)達的公路網,連接著城郊和市中心之間,人們生活工作的通勤。
在如此龐大的網絡上,讓司機們遵守規(guī)則,靠的是罰單——
在公路上不系安全帶打電話最少罰1200港幣。
不讓斑馬線上的行人,1800港幣。
闖紅燈,4000港幣。
高速公路上扔垃圾,8000港幣。
這一系列規(guī)定本來是為了讓道路變得更通暢有效。
美國公路上有一條車道專門叫做共乘車道,規(guī)定車中必須最少坐兩個人才能走,違反就罰款。

但擁堵沒有改善,反而讓司機學會造假。
放寵物,放假人,甚至放尸體,以孕婦身份挺而走險。

逼得美國政府規(guī)定:必須活著的,能呼吸的人類,才能算。
人與人斗得其樂無窮。
同樣是對交通的思考。
就在泰國和巴基斯坦還在為解決老百姓的出行問題絞盡腦汁的時候,美國最前沿的一批人已經開始討論無人駕駛,超高速交通工具,以及太空旅游的問題。
相比起來,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這么遠,那么近》欄目組牌面相當大。
不僅采訪到了spacex的埃隆·馬斯克。

還與維珍公司的老板布蘭森面對面開玩笑。

對了,這位富翁前天剛剛因為乘坐自家的飛船上了太空而上了熱搜。

但在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上,美國還不是最終幻想。
阿聯(lián)酋。
阿布扎比有一個叫做馬斯達城的地方,最有錢的一批人已經嘗試進行對未來城市進行設計建構了。

在這里,無人車系統(tǒng),遍布這個可以容納五萬人口的城市,全方位可循環(huán)能源的使用讓這里堪稱全球最先進的未來城市交通規(guī)劃。
但問題也非常突出。
沒有人,也沒有工作,他們搭出了未來的模板,卻無法投入使用。
所謂的“最先進的城市”,開城超過12年,目前還是一座鬼城。

某種意義上,方東昇和團隊,一開始就把“交通”放在了一個全球視角下去看待。
然后,制作了一個衡量人心的比例尺。
一個已經在思考著人類未來(馬斯達城),一個卻還埋在漫天塵土中(卡拉奇)。
但有意思的是:
最落后的地區(qū),反而可以誕生出充滿人情味的組織。
可最先進的城市,卻找不到足夠的人口來進駐。
交通交通,交通的不只是時間,距離,更是人心向背。
03
道不遠人
但作為一部港綜,方東昇的野心絕不止是帶著大家去看世界,去品評各地的交通優(yōu)劣。
它還保持了香港作品一貫的煙火氣,視角足夠低。
《這么遠,那么近》里,除了交通運輸?shù)钠婢巴?,隨處可見的,是對人的關注。
比如重慶。
相比于魔幻和網紅的標簽,他更關心這些變化,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
比如高樓間的天橋,他會想知道,從路旁穿梭的走道,是否影響了住戶的隱私。

比如李子壩站,即使測試了列車噪音,感受到了科技的好處。
但直到他走到附近的住戶發(fā)問,才發(fā)現(xiàn):相對于軌道帶來的影響,讓住戶們難受的,反而是每天都來此打卡的旅行團。

以及黃桷灣立交,有一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
方東昇請來了設計師親自開車嘗試。
對方一上來侃侃而談,怎么可能迷路嘛……但方東昇嗆了一句:
是不是因為你自己設計所以才不需要導航啊。
黃工直接卡殼了。

《這么遠,那么近》這個節(jié)目讓人贊不絕口的地方就在于此:
在精確的頂層設計,高瞻遠矚的未來發(fā)展之下,我們是否也應該聽到,來自底層的,帶人氣兒的聲音。
在巴基斯坦,方東昇問導游,什么是這里的常識。
對方帶著節(jié)目組來到巴士,擠巴士就是巴基斯坦的常識。

擁擠的環(huán)境難以下腳,充滿汗臭味的封閉空間,以及車頂都可以坐人的習慣。
讓方東昇不禁感嘆:
能不能坐,安不安全,犯不犯法,保險報不報,這些一般人很重視的東西好像都不是巴基斯坦人會考慮的事情,那到底是誰出了問題呢?

但事實是,靠著低廉的價格,巴士是巴基斯坦老百姓出行最便捷的工具,一條巴士線每小時載客5000人。
同時,哪怕是如此糟糕的狀況,巴基斯坦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巴士里搞男女分區(qū),以及專門為女性打造的粉紅巴士,去保護女性不受騷擾。

蝦有蝦道,蟹有蟹道。
不同的地方問題不一樣,可能是貧窮,可能是復雜地形,可能是規(guī)劃失誤。
生活在其中的人,總有自己的辦法在城市森林中生存。
我們被迫去適應環(huán)境。
調整自己的習性和作息規(guī)律,漸漸習慣,被城市馴化和重塑了。
但不禁也要問——
是應該讓人適應城市,還是讓城市去適應人?
我們的城市,又是被誰的規(guī)則所主宰的呢?
就在巴基斯坦老百姓把擠巴士當做常識的時候,西邊幾百公里外同樣穆斯林國家的阿聯(lián)酋。
政府為了鼓勵大眾使用公共交通,可以送出價值200萬的,4公斤的黃金作為獎勵。
但即便這樣,應者還是寥寥。
甚至有富豪一邊炫耀著自己家的豪車,一邊對著鏡頭當眾表示:
我從沒有坐過公交。

他們明明靠得這么近,卻感覺隔得那么遠。
在迪拜的富豪們還在考慮如何建立世界上最先進的交通城市的時候,方東昇又一次把鏡頭轉向了底層。
迪拜的富饒,實際上建立在無數(shù)外籍勞工的努力上,在迪拜政府為了鼓勵大眾減肥,一個月減一公斤,就送一克黃金的時候。
外籍勞工們?yōu)榱瞬挥绊懯腥?,被政府趕出城外的集中營居住。
他們每天乘坐擁擠、不安全的輪渡、大巴,在迪拜四十度的高溫下,進城務工,早出晚歸。

但再差的環(huán)境,在一筆家鄉(xiāng)難以獲得的高收入面前,他們都甘愿忍受。
在鏡頭里,這些寄回家的僑匯,承載的是家人的溫飽,也是對下一代不必外出勞作的期盼。
同樣一個世界,關于交通的問題,不同文明走上了各自的岔路。
《這么遠,那么近》這檔節(jié)目的人味兒就在于此:
人與人的悲歡,可能從未相通過。
但這個世界的善良和丑惡,卻都如此現(xiàn)實且客觀地存在著。
這么遠,又那么近。
無處尋找它的悲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