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嘉琦
編輯 | 張友發(fā)
“最后的決賽不應該我們四個選手拼個你死我活嗎?為什么要安排六個無關的人穿插其中?就不怕我傷及無辜嗎?”
“你們不是已經知道我‘殺瘋了’嗎?”
和易立競一樣,《吐槽大會》第五季來到收官日,同樣被網友評價為“殺瘋了”。包括#吐槽大會第五季冠軍大張偉##丁太昇 人和作品要分開#等話題紛紛進入微博熱搜。

這季《吐槽大會》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從賽制到嘉賓陣容,都與前幾季完全不同。從新增的“補刀”環(huán)節(jié)到飛行嘉賓的出場,再到1V1V1的Battle。幾乎每一期都會有新的比賽形式出現(xiàn),不斷刺激著嘉賓和觀眾們的神經。
總決賽也依舊延續(xù)本季的一貫風格,加入了新的環(huán)節(jié)。比如邀請了蔡明和潘長江、丁太昇和VAVA等“六位無關的人”進行Battle,輸了的人要發(fā)微博說“我服了”;給之前被淘汰的選手設置了觀賽區(qū),并且賦予他們“不太重要”的投票權。
此外還有“好友幫幫吐”環(huán)節(jié),大張偉和王勉再次合體,龐博和閻鶴祥則穿著大褂上演了一出“脫口秀版封箱”。
雖然圍繞本季改版有不少質疑聲,但至少從數(shù)據(jù)來看,14.33億的總播放量意味著這個來到第五年的節(jié)目,正在煥發(fā)新的生機。
而對觀眾來說,最大的感受可能是“出圈”,不僅是脫口秀的出圈,還有不同領域嘉賓們的出圈:Rapper彈殼以超過180的高票數(shù)打響了跨界走紅的第一槍,許知遠以一己之力掀起關于“知識分子跨界”的討論,“德云社駐笑果分部人員”閻鶴祥則一路順利闖入總決賽,被稱為是相聲界和脫口秀的“夢幻聯(lián)動”。
在跨界熱潮的背后,是不同圈層通過《吐槽大會》進行的交鋒。但在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看來,無論是對嘉賓的冒犯,還是圈層之間的碰撞,都是被吐槽的形式所包裹的前提。其背后有著更加深刻的思考:脫口秀文化如何被更多人所理解?
從“單元劇”到“連續(xù)劇”
《吐槽大會》第四季結束后,有一個問題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
藝人不夠用了。
前四季《吐槽大會》的模式比較固定,邀請一位藝人作為主咖,并盡量在主咖的關系網內邀請其他嘉賓。有網友算了一筆賬,即使不算每期都會出現(xiàn)的幾位脫口秀演員,一季下來也需要邀請超過百位藝人。
事實上,嘉賓的過度消耗,是所有綜藝節(jié)目面臨的普遍問題。
此前毒眸曾在“又是‘李誕大張偉’,綜藝正在遭遇“用工荒”?”一文中提及,內地飛速增長的娛樂產業(yè)規(guī)模,和沒能誕生出的完備的綜藝工業(yè)體系之間,目前仍然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

這個問題在《吐槽大會》上顯得更加突出,因為吐槽的形式意味著節(jié)目不僅在消耗著藝人,還消耗著他們身上的“槽點”。
“如果還是限定在娛樂圈,身上有槽點的、能來吐槽的藝人就那些,”《吐槽大會》制片人、騰訊視頻七盎司工作室負責人白洪羽對毒眸開玩笑說,“藝人槽點生產力跟不上,他們槽點更新的速度還沒有節(jié)目更新的速度快?!?/strong>
因此,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吐槽大會》第五季,是為了解決根本問題而做出的新改變。
觀眾能看到的直觀改變有兩點,首先是從每期更換嘉賓的“單元制”吐槽模式,變成了固定陣容的分組吐槽模式。
此外,嘉賓陣容的選擇范圍也更廣了。
前幾季的吐槽大會也曾經邀請過其他領域的嘉賓,不過大多集中在體育圈,比如國足選手馮瀟霆、乒乓球國手鄧亞萍、劉國梁、張繼科等等,在電競領域非常有名的前職業(yè)選手PDD也曾擔任過主咖位置。
相比之下,今年《吐槽大會》的跨界圈層的確更豐富。即使是娛樂圈內部,也已經細化為演員、歌手、偶像、rapper等多種類型,此外還有知識分子、主持人、相聲演員等多種職業(yè)。
做出如此大刀闊斧的改動后,《吐槽大會》團隊也對可能引發(fā)的負面輿論做過一定預設。但為了“活下去”,仍然要變,并且要找到問題的最優(yōu)解法?!熬拖衲阋呀洓]有菜了,但是飯店還是要開,怎么辦?”
資源消耗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節(jié)目的核心仍然是吐槽本身,于是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當嘉賓們彼此之間互不相識時,吐槽還好看嗎?
作為脫口秀文化的一種呈現(xiàn)形式,吐槽建立在對人的針對性和冒犯性上。因此,為了給嘉賓們的吐槽尋找“抓手”,白洪羽闡述了一個解法:“讓所有的冒犯變得合理”。
于是在第五季,出現(xiàn)了真人秀的故事線和隨機性的賽制。由大張偉、馬思純、易立競等人組成的固定陣容被分成三個小組,以積分制展開對抗。

白洪羽坦言,這個賽制并不是要真的分出勝負,而是為了激發(fā)嘉賓間的關系,讓他們產生“隊友”或者“對手”的交集,從而為“吐槽陌生人”提供合理性。“如果只是把這些人擺在一起,彼此可能都互不認識也不了解,那我為什么吐槽你呢?”
即使如此,這種分組對抗的競技模式還是讓很多觀眾感到不習慣,有網友表示“增加了輸贏的吐槽變得不好笑了”,也有人認為,“真人秀”的路數(shù)并不適合《吐槽大會》這樣的語言類節(jié)目。每期一變的賽制也被很多網友評價為“看不太懂”。
但隨著節(jié)目的展開,觀眾逐漸發(fā)現(xiàn),似乎賽制和節(jié)目形式這件事本身也進入了“吐槽的場景”。白洪羽認為這同樣是件有意思的事,因為這能讓觀眾將《吐槽大會》的賽制和諸如選秀節(jié)目這類競技感極強的賽制區(qū)別開來。

王建國吐槽賽制
比如在第二期的“補刀”環(huán)節(jié),大張偉并沒有像之前其他隊伍一樣獨自表演脫口秀,而是帶著隊內其他5位成員,共同完成了一場各種形式在內的聯(lián)歡演出。雖然顯得“不太公平”,但最終得分仍然被判有效。
大張偉本身就是節(jié)目的一個變量,他在《吐槽大會》的舞臺上演過“百變大咖秀”,也開過“個人演唱會”。這個被張紹剛吐槽為“從不在脫口秀的舞臺上說脫口秀”的嘉賓,最終獲得了本季的Talk King。?

大張偉用音樂吐槽
李誕也曾多次在節(jié)目中表示,“我們的賽制就是沒有賽制?!?/p>
對此,白洪羽解釋道:“《吐槽大會》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競技比賽,它的目的就是為了逗大家開心,這也是大家對這個節(jié)目最基礎的需求?!?/p>
因此,賽制或者形式的調整都是服務于核心需求,無論是競技模式的增加,還是真人秀的情節(jié)設置,都是為了激發(fā)嘉賓們更好的輸出狀態(tài),輔助內容更好地呈現(xiàn)。
“做節(jié)目一定會有自我迭代的過程,就像拆解一道邏輯題,根據(jù)需求和客觀條件,不斷地尋找最優(yōu)解法?!?/strong>白洪羽總結了本季改版的思考路徑。
從“洗白大會”到“圈層橋梁”
金莎和易立競有過接觸。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時,她參加了易立競的訪談節(jié)目《定義》,當時金莎對易立競坦言,自己想要“翻紅”。此后一年內,金莎連續(xù)參加了包括《女兒們的戀愛》《我就是演員3》等多檔綜藝節(jié)目。
在剛剛收官的總決賽上,金莎和易立競在《吐槽大會》的舞臺再次相見——易立競在吐槽金莎的段子里提到,“你知道你再不紅,我都要紅了嗎?”


這句玩笑基本總結了這季《吐槽大會》給觀眾帶來的直觀感受:越來越多不同圈層的意見領袖和代表人物,正在借助脫口秀的形式,在這個舞臺完成“出圈”。
在這一季之前,《吐槽大會》主要圍繞娛樂明星及其圈內好友組織吐槽,藝人們的槽點以段子的方式呈現(xiàn),再以段子的方式被加以解釋,因而被網友戲稱為“洗白大會”。
節(jié)目組顯然也注意到自身的標簽,在本季最開始,易立競就向李誕提問:“你聽過評論說《吐槽大會》已經變成洗白大會了嗎?”
白洪羽認為這種說法反映出一個現(xiàn)象:《吐槽大會》已經成為了藝人發(fā)聲的舞臺。
藝人是帶著需求到來的。比如徐崢和甄子丹都曾攜新電影上節(jié)目宣傳,而第四季最后一期的主咖張藝興則憑借著勇于自嘲的態(tài)度扭轉了彼時的負面輿論,被張紹剛稱為“第一個敢來這個節(jié)目的流量男明星”。

節(jié)目和嘉賓的合作,是互相匹配需求的過程。這個原則在第五季也適用。
對各圈層的代表來說,《吐槽大會》是很適合與大眾產生對話的渠道,愉悅的合作也并不會消解掉吐槽本身應該有的冒犯性。
“冒犯只是喜劇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最終的目標”,白洪羽說,“一定是建立在彼此坦誠和高度配合的基礎上,才能完成高質量的演出。如果無法接受吐槽的形式,那也沒辦法達成合作?!?/p>
當節(jié)目從娛樂圈中跳出來,成為能容納更多文化圈層的場域時,也就天然擺脫了所謂“洗白”的單一功能,開始成為不同圈層向外發(fā)聲和互相對話的橋梁。
其中有個需要說明的問題,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圈層”。
這個概念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在白洪羽的理解里,至少要有相對獨立且完整的文化系統(tǒng)和價值體系,才能稱之為圈層。“不管是說唱圈還是電競圈,他們的產生是有文化土壤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這樣的碰撞會更有價值?!?/p>

而相比娛樂圈來說,其他圈層文化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大眾表達出口,白洪羽認為,圈層固化和信息繭房并不利于彼此溝通和大眾理解。因此,提供不同圈層對話的舞臺,成為了《吐槽大會》本季的另一個功能。
同時,除了給嘉賓設置人物關系之外,讓彼此產生圈層對話,也是給吐槽提供合理性的另一種解法。
以節(jié)目第三期開始加入的“飛行嘉賓”賽制為例,在白洪羽看來,如果固定嘉賓是“答題者”的話,那飛行嘉賓就可以被理解成“出題人”,在現(xiàn)有陣容“無槽可吐”的時候,提供新的吐槽點。
許知遠是本季最“出圈”的嘉賓之一。豆瓣有一篇名為“吐槽大會需要更多許知遠”的長評中提到,許知遠在節(jié)目上說的魯迅、亞里士多德、川端康成等各種文化梗,都需要多看幾遍,反復咀嚼才能理解。

“有人說許知遠來《吐槽大會》是降維打擊,其實他只是在自己知識份子的語境中,用一種和其他人不同的視角在輸出,”白洪羽說,“所以大家和他的交鋒也會很有意思,比如呼蘭也會引用許老師的話進行輸出?!?/p>
盡管許知遠和呼蘭之間并沒有所謂的人物關系,但當這種交流不是發(fā)生在個體之間,而是發(fā)生在兩個圈層之間時,這種碰撞也能產生很強烈的化學反應。
在半決賽賽段,有三組“大魔王”作為飛行嘉賓加入,分別是電競主播大司馬、在B站走紅的法學教授羅翔老師,以及在綜藝《樂隊的夏天2》上被復活三次的五條人。
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人,能夠在《吐槽大會》的舞臺上,借助脫口秀的形式進行對話,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

有趣之外,更深層的意義是“相互理解”,在白洪羽看來,這也是圈層之間對話的根本目的。
“不可否認,在看待某些圈層時,有的觀點是帶著偏見的,而偏見可能是來源于人的認知受限,我們希望能打破這種限制。比如許知遠說的某些東西,可能有些人聽不懂,但在逐漸傳播的過程中,它變成流行語,就會開始被人理解?!?/p>
《吐槽大會》讓原本“各占山頭”的圈層們擁有了相互理解的機會——即使不理解也好,因為擁有表達的機會本身已經足夠重要。白洪羽認為,這也是節(jié)目在“逗大家開心”以外的、更深層次的目的,那就是讓觀眾理解更多文化輸出的角度。
騰訊“綜N代”的脫口秀樣本
2017年《吐槽大會》第一季播完后,曾有豆瓣熱門評論如此評價這個當時看起來離經叛道的節(jié)目,“停播是最好的結局?!睍r隔四年后,李誕在第五季的開始自嘲道,“為什么我們還沒有停播呢?”
本季《吐槽大會》以成績做出了回應:從破圈效應上來看,包括易立競、許知遠、彈殼等嘉賓都在這個舞臺發(fā)聲,將自己所代表的某種圈層文化拉入大眾視野;從數(shù)據(jù)來看,截至今晚,《吐槽大會》共收獲微博熱搜127個,全網熱搜614個,證明了其在輿論場的影響力。
在這些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四年后,騰訊視頻在脫口秀上布局已經不只是《吐槽大會》,圍繞著脫口秀這一形式,平臺正在形成具有聯(lián)動效應的產品矩陣。
《吐槽大會》及其背后的脫口秀綜藝產業(yè)布局,都遵循著一套產品開發(fā)的邏輯:《脫口秀大會》更偏職業(yè)向,讓觀眾理解“什么是脫口秀”,同時不斷推出新的脫口秀演員;《吐槽大會》提供了更多元的破圈場景,以覆蓋范圍更廣的受眾;《脫口秀反跨年》則是到達某個節(jié)點后的爆發(fā),為觀眾提供了情緒出口。
另外,在騰訊視頻上線的《吐槽吐槽大會》等體量較小的衍生節(jié)目,同樣屬于產品布局中的一環(huán)。在已經積累了一批固定的核心受眾之后,圍繞脫口秀本身的專業(yè)化內容將會有更多發(fā)展的空間。

而在補齊產品矩陣以外,《吐槽大會》第五季還有另一重意義,那便是為“綜N代”提供了成功迭代的樣本。
除了《吐槽大會》之外,騰訊視頻今年其他的“綜N代”節(jié)目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創(chuàng)造營2021》的節(jié)目制片人多曉萌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節(jié)目進行到第四年時,不管是觀眾還是制作者,都會進入觀看疲勞的階段,所以創(chuàng)新是必須要考慮的事情?!?/p>
和其他選秀乃至綜藝節(jié)目一樣,《創(chuàng)造營》也面臨著“練習生不夠用”的問題。毒眸曾經提及,內娛選秀目前已經處于“后101時代”,韓版節(jié)目模式宣告終止,國內參照傳統(tǒng)偶像培養(yǎng)體系的練習生已經被“收割”得所剩無幾,而新晉的練習生卻仍在孵化當中。
為了積極求變,《創(chuàng)造營2021》引入了“國際版”的設定,第一期亮相的贊多、尹浩宇、高卿塵等海外選手收獲好評,海外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同樣成為節(jié)目看點。
此外,“活體彈幕機”韓佩泉、來自世界之窗的“鬼”甘望星、激起粉絲“逆反心理”的利路修等等來自不同圈層的“新變量”,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更意外產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創(chuàng)造營2021》選手利路修
多曉萌認為,《創(chuàng)造營》較大的節(jié)目流量,決定了它并不會針對某個特定圈層去定制內容,而是尋找代表不同圈層和背景的樣本。
“我們在不違背核心圈子的邏輯上,找到了大眾用戶的切口,就是這些樣本,他們代表了不同的精神表達?!睂τ^眾而言,多元化的樣本帶來的是更多自我投射的可能性。
成熟的“綜N代”節(jié)目能夠在用戶中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心智認知,長尾效應也更明顯。無論是對細分賽道的把控,還是對更大面積的用戶覆蓋,“綜N代”都更有競爭力。
以上述兩個節(jié)目為例,《吐槽大會》及其產品矩陣催化了脫口秀行業(yè)的成熟,《創(chuàng)造營》則不僅在選秀節(jié)目的激烈競爭中逐漸形成差異化,還圍繞選秀產業(yè)的上下游展開布局,擴充著“創(chuàng)IP”自身的能量。
除此之外,其他“綜N代”節(jié)目,也都在各自的領域持續(xù)深耕中。
《令人心動的offer》進行到第二季時,雖然延續(xù)了律師行業(yè)的職業(yè)背景,但通過引入“末位淘汰”制、不回避職場痛點等方式,為職場觀察綜藝注入新的價值。《演員請就位》則在“還原行業(yè)生態(tài)”這一新策略的引領下,不斷探索著表演類綜藝的邊界。
《吐槽大會》賽程過半時,白洪羽曾說,希望在本季結束時,能讓大家看到“綜N代”的真正破局。而目前看來,這些以《吐槽大會》為代表的“綜N代”們,正在破局中重獲新生。

